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,山东始终勇立潮头。近年来,全省职业教育体系以为核心、以校企合作为路径,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成果。其中,东营市中等专业学校历经十年探索形成的“三维共生”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,以其系统性突破、实效性成果与广泛推广价值,成为我省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张亮眼名片,为破解长期制约职教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“山东方案”。
“教师埋头教学、企业专注生产、专业固守大纲”——这一被职业教育界称为“三张皮”的现象,长期制约着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。东营市中等专业学校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:“职业教育要真正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,重点是教师能否将教学与产业无缝对接。传统模式下,教师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、专业建设与教师发展割裂、区域资源协同不足,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。”
面对这一根本性难题,2015年,东营市中专以系统化思维开启改革探索,联合本地技师学院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科研机构,创新性地提出“三维共生”理念:以产业升级为牵引、以专业建设为载体、以教师能力为源泉,构建“产业驱动专业、专业赋能教师、教师反哺产业”的闭环生态。
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实践,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职教教师培养的碎片化格局,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从“零敲碎打”走向“系统重构”,为培养既懂教学又通产业的“工匠之师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好的理念需要扎实的路径支撑。东营市中专以“赛训驱动、三阶四融、多元协同”为三大支柱,构建起响应产业变革、赋能教师持续成长的动态培养体系。
学校构建起“校赛-市赛-省赛-国赛”四级技能竞赛体系,将大赛技术标准与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“金标准”。这一机制实现了教学内容年均30%的动态迭代,使学生“毕业即胜任”比例从85%跃升至96%,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贴合度从60%提升至89%。
“我们把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融入日常教学,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行业前沿技术。”全国技术能手、该校青年教师表示,“这种‘以赛促教、以训促学’的机制,真正的完成了课堂与生产一线的‘零距离’对接。”
学校创新设计“筑基-赋能-创变”三阶成长路径,配套构建“教研融课、教产融项、教创融技、教赛融标”四融团队建设机制,实现了个体成长与团队建设的有机统一。
在具体实践中,新手教师通过“跟岗研修”打牢基础,骨干教师依托“企业技改”获得提升,学科带头人则通过“研发引领”实现突破。值得一提的是,学校依托中德(东营)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,分批选派教师赴德研修,实现了本土化培养与国际化视野的深度融合。
改革以来,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:累计52名教师获评全国及省、市技术能手。增材制造专业教师团队作为典型代表,培育出2名全国技术能手、4名山东省技术能手,编写校本教材5部,并成功获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,生动体现了“专业建设支撑教师成长、教师能力反哺专业发展”的双向赋能机制。
学校通过“纵向联动+横向协同”,构建“四纵五横”协同平台,整合政府、学校、行业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多元资源。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、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等实体化“金基地”,形成了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。
其中,精密铸造产教融合中心的建设成效尤为显著。“通过这一个平台,我们的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,将最新技术和案例带回课堂,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同步更新。”学校相关负责的人介绍。该中心单项目年均为企业降本超500万元,服务覆盖东营市80%以上相关产业链企业,形成“教师进企业实践—企业技术反哺教学”的良性循环。
十年探索,硕果累累。“三维共生”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,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。
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。师生在国家级、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较模式实施前大幅度增长166.99%。累计培养山东省技术能手、全国技术能手、齐鲁工匠及后备人才数十人,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基地建设获得权威认可。学校被确定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,标志着其训练体系与师资水平获得了国家级认可。此外,学校还成功建设省级品牌专业2个、省级一流核心课程1门、在线门、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。
模式辐射效应持续扩大。通过职教集团、区域联盟等平台,该模式已成功推广至省内外二十余所职业院校。2025年,其核心成果“五金赋能·三维共生: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”成功立项教育部教改课题,标志着这一源于山东的实践探索,已从“地方样本”升华为“全国范式”。
打破产教融合的“表面化”困境。通过构建“三维共生”生态系统,实现产业、专业、教师的深度绑定和良性互动,使产教融合从“文件要求”转化为“内生动力”。
创新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路径。“三阶四融”培养框架为教师成长提供清晰路径,“五金赋能”机制保障培养体系的闭环运行,破解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缺乏系统支撑的难题。
展现职业教育的服务担当。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,组织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,年均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00余项,真正的完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。
教育专家评价认为:“东营市中专的‘三维共生’模式,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。实践证明,通过深层次的机制创新,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,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借鉴。”
如今,这项发轫于东营的改革实践,正以其扎实的成效和广泛的适应性,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。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上,这一“山东范本”必将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、助力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